圖為:關員對供澳食用水生動物實施屬地監管 陳永康/攝
早上7點半的澳門,海風帶著鮮味。載著內地海鮮的貨車陸續到達澳門水上街市周邊,陶鍵續開始清點到貨,青蟹、鮑魚、東星斑……他經營的洪陶海產配送有限公司給澳門各大超市、農貿市場、酒店等供應水產品,“食材更新鮮了,種類也豐富了。”對這些年的變化,他感受很深。
從“有得食”到“食得好”,是粵澳民生物資“綠色通道”持續暢通的生動注腳。“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系列惠及民生的海關舉措,落實到港澳居民一日三餐,具體可感、滋味鮮美。
食材供應“鮮”時效
陶鍵續進購的這些海鮮,是一個多小時前從珠海隆盛水產品有限公司加工配送中心出發,經拱北口岸運送過去的。滿滿十幾車廂的各類冰鮮水產品,都趕在天微亮時運上澳門早市。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居民來說,怎樣才算好滋味?該中心負責人周金宏認為:“雞有雞味、魚有魚味。”要做到這點,關鍵是食材夠“鮮”。
目前,內地供澳門冰鮮水產品100%來源于拱北海關關區企業,一直存在批次多、品種雜、通關時效要求高等特點。“以前每批貨都要申報,每個月至少往返海關10多次,而且還要抽檢,”周金宏回想起曾經,“一來二去就慢了。”
2023年8月拱北海關與澳門市政署共同推出了“三聯三同”監管模式,實現了風險可控下的快速驗放。
“現在只要每月集中申報一次,手續簡化很多,效率提高了,也節省不少成本。”周金宏說道。
從冷鏈車廂到百姓餐桌,效率的提升讓“鮮”字有了更實在的分量。兩年前,拱北海關所屬香洲海關查檢科科長李攀,參與了該模式下首批貨物的監管:“這兩年間,我們實現了供澳冰鮮水產品‘隨產隨檢、隨檢隨放’,企業申報批次減少99%,海關查檢作業時效提升近58%。”
百姓餐桌“新”滋味
除了新鮮度,還要新鮮感。天熱了,澳門超市中各色應季水果陸續上架,琳瑯滿目。“又便宜又靚!”澳門本地居民陳健輝最近選購了泰國的山竹。
過去,澳門的進口國外水果主要依賴香港拆運配送,品種少、價格高。轉變發生在今年1月份,隨著澳門市場多樣化需求和高品質追求,拱北海關與澳門市政署共同推出進口國外水果經內地直供澳門的檢驗檢疫監管合作模式,實現了內地進口國外水果出口澳門“零”的突破。
香洲海關承擔內地供澳100%水果的加工配送屬地監管任務,李攀作為這項新政的參與者、推動者,自豪感溢于言表:“新政打通了澳門更多國外優質水果供應渠道,消費成本下降,大大豐富了澳門居民的‘果籃子’。”
據統計,2025年1-8月經內地供澳的進口國外水果達246噸,其中第二季度供應量比第一季度增長了5倍以上,共涉及9個境外國家的17種水果。
灣區民生“寬”通道
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是深化“一國兩制”實踐、促進民生融合、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重點舉措。
“十四五”規劃期間,拱北海關深入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實施“三聯三同”監管模式、國外進口水果直供澳門等多項改革,推進著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制度性創新。6年前,港珠澳大橋開通,經過硬件設施、通關政策的持續優化,現已成為“灣區物流大動脈”。如今,供港澳民生物資通道越拓越寬,虹吸效應日益凸顯,近一年供港鮮活農食產品企業新增5家,珠海市東盛實業有限公司就在去年從深圳搬遷至珠海。
“企業剛到這邊,對相關的要求都不熟悉,特別是難以對質量管理體系梳理成清晰脈絡。”作為智慧海關建設專班成員,李攀回憶道,“我們聚焦企業急難愁盼,幫助企業提高質量把控能力,指導建立自檢自控實驗室,在今年3月,該企業通過大橋完成了首次對港蔬菜供應,一個月后又開啟對港水果的供應。”
目前,拱北海關與港澳有關部門簽署并實施合作文件19份,在通關協作、檢驗檢疫等多個領域實現十個全國首創舉措。“十四五”期間(2021年1月至2025年8月),經拱北海關監管驗放供港、澳蔬菜、水果、禽肉、水產品等農產品194.1萬噸,較“十三五”同期(下同)增加43.7%;貨值333億元,增長126.1%。(陳淳彬、陳永康/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