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非洲簡報”網11月9日報道,經歷了動蕩的一年后,全球發展融資的優先項正在發生變化。世界魚類中心總干事穆罕默德表示,非洲水產養殖業提供了最清晰的機遇,這個產業兼顧可持續性、盈利能力和社區影響。他表示,水產養殖是非洲大陸增長最快的食品行業,它掌握著非洲實現糧食安全、體面生活和長期增長目標的關鍵。他指出,非洲的“藍色經濟”(包括漁業、水產養殖和海洋資源)如果能獲得持續的投資和政策支持,就能取得與亞洲水產養殖革命相媲美的成果。
過去20年間,非洲水產養殖產量增長了五倍,達到250萬噸,但仍僅占全球養殖魚類產量的不到3%。相比之下,亞洲的產量超過9000萬噸,占全球產量的90%以上。他表示,諸如亞非藍色科技高速公路和非洲氣候適應型水產養殖系統等新舉措,通過將亞洲成熟的創新和最佳實踐轉移到非洲,正在幫助彌合這一差距。一套最初在東帝汶開發的數字漁業監測系統,目前正在肯尼亞、莫桑比克、馬拉維和桑吉巴爾進行推廣,以提供關于漁獲量、物種組成和漁場的實時開源數據。他解釋說,這項技術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小型漁業,并提高國家監管效率。在肯尼亞,與世界魚類中心簽署的諒解備忘錄支持推廣轉基因羅非魚(GIFT,一種在馬來西亞培育的羅非魚品種),每代生長速度提高10%。這種改良品種也在加納和尼日利亞養殖,提高了產量和收入,同時減少了對環境的影響。與此同時,贊比亞和馬拉維正在開發數字氣候信息工具,旨在幫助漁民為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做好準備,增強他們在氣候不確定性下的適應能力。
盡管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他警告說,資金短缺仍然制約著該行業的增長。他表示,非洲水產養殖投資缺口約為120億美元,與潛在回報相比,這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科特迪瓦正采取措施彌補這一差距,與世界魚類中心合作,建立西非水產食品系統創新區域中心;而尼日利亞已將藍色經濟目標納入其國家漁業和水產養殖戰略。據世界魚類中心估計,非洲的藍色經濟目前創造了約3000億美元的產值,并提供了4900萬個就業崗位。通過戰略投資,到2030年,這些數字有望增至4050億美元,到2063年將達到5760億美元,并在非洲大陸創造7800萬個就業崗位。
他強調,轉型所需的要素已經具備,科學技術已經成熟,數字連接已經普及,城市對魚類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長。他呼吁,建立融合公共、私人和慈善資本的融資模式,獎勵那些能夠衡量成果的項目。他還補充,將水產食品納入國家營養和氣候政策、擴大小額信貸覆蓋范圍以及加強區域市場,將有助于吸引投資者并帶來共同利益。













